“城”长蓬江四十年:穿越周期再出发
40年前的夏天,1984年7月,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江门市郊区,为县级市辖区。十年后的8月10日,经国务院批准,郊区更名为蓬江区。
在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,即使是最具想象力的预言家,应该也想不到,40年后,蓬江常住人口将由建区初期的不到9万人增长近10倍;更难以想象,蓬江距离“千亿GDP强区”仅一步之遥,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较1985年增长966倍。
建区40年,是蓬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更是续写辉煌的新起点。当前,蓬江尽管面临诸多艰难险阻,但依然敢于直面问题、砥砺前行,全力抢抓“大桥经济”“黄金内湾”重大历史机遇,坚持实体为本、制造业当家,闯过一道道险关隘口,战胜一个个困难挑战,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“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。”人们热情祝福蓬江40岁生日,既是在肯定过去取得的成就,也是在瞩望明天再创新辉煌。在全力冲刺千亿GDP强区目标的关键节点,这样的自信对蓬江来说尤为重要——
不管前面是“深水区”,还是“无人区”,蓬江必将赓续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豪迈气魄,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,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消解不确定性,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,迈向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。
站稳“C”位
当人们谈论主城区时,人们在谈论什么?
在强手如云的粤港澳大湾区,自然少不了提及广州的“小蛮腰”、中国第二高度的标志性建筑物—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、珠海日月贝……
如果这个话题聚焦到江门,答案大多也是落在蓬江区。
江门最高的大楼在哪里?万达广场双子塔。江门消费“顶流”在哪里?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。明星到江门举办演唱会要到哪里?江门体育中心。
这些意味着城市“流量”的地标,都位于蓬江区。
直观的数据最能体现中心城区的份量:蓬江以全市约3%的土地面积,集聚了全市近两成的常住人口;地区生产总值(GDP)逼近千亿大关,总量在各县(市、区)中排名前列。
建区之初,蓬江被命名为“郊区”,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,建区第二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.95亿元。城乡面貌也较为落后,只有环市、外海、潮连3所卫生院,1984年堤西路段才建成人行铁桥……
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由于行政区域的调整,蓬江区由农业生产区变成城乡合一的市辖区,从此驶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:1993年,区政府新办公大楼、郊区人民医院、潮连大桥等工程奠基、动工建设;1999年后,蓬江区陆续建成了一批高档楼盘;2001年,全区106个居民委员会改建为61个社区居委会;2004年,蓬江区滨江大道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……
在泛黄的历史照片里,这些场景都化为城市发展的旧印记,给蓬江人留下了“甘蔗化工厂”“新宁火车站”“江门墟”等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。
北新区、滨江新区等建设日新月异,城市框架全面拉开;高速、快速路与城市道路交织成网,逐步形成“五纵五横两环两铁”立体化交通网络;启明里、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,成为“网红打卡点”;地王广场、汇悦大融城、万达广场、健威广场、奥园广场等商业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;演唱会、运动赛事各项活动精彩纷呈;万达嘉华酒店、保利皇冠假日酒店、金凯悦酒店等中高端酒店相继投入运营;成为江门第一个国家卫生镇全覆盖的县(市、区);紫茶小学等5个教育集团获评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……
“四十不惑”
纵观城市发展历程,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之间大多呈现相伴相随、相辅相成的关系。可以说,产业集聚可以带动就业、催生消费,是城市化发展的“加速器”。
建区初期,蓬江区(时称“郊区”)就召开经济工作会议,决定实施“区、镇、村、联户企业、家庭企业一齐上”的措施,发展乡镇企业。此后,蓬江区先行先试,鼓励村镇设置园区,开发了大量工业用地。2004年,全区生产总值80.39亿元,财政收入2.62亿元,分别是1994年的5.26倍和3.16倍。
从乡镇企业起步,蓬江产业逐渐成长为“参天大树”,相继培育或引进了大长江、海信集团、嘉宝莉、天地壹号、海目星激光等一批龙头企业。产业园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跃升,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(食品)、省特色产业园(健康食品)、省特色产业园(智能家电)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(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)等。
翻看蓬江建区四十年大事记,大长江集团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——1992年,大长江集团落户郊区。仅仅用了11年,该集团的摩托车年产销量便成功突破100万台,并入选中国企业500强;到了2006年,大长江集团的产值更是超过一百亿元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蓬江区“3+2”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5.4亿元,工业投资突破百亿、同比增速排名全市第一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7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增至5家、高层次人才2481人,各类创新平台、人才数量质量排名全市前列,常住人口也超过87万人。
信号已经很明显:低效工业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。稍有不慎,蓬江就有可能陷入“中年危机”。
理念是行动的先导。唯有摆脱路径依赖,蓬江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,为下一个四十年再创辉煌开拓广阔空间。
如今,蓬江区在深入研究中山、顺德模式的基础上,正全面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,推出了25个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(2024—2025)。其中,先行启动项目13个,总改造用地面积179公顷,确保签约一批、落地一批、动工一批;后备项目12个,总改造用地面积156公顷。
攻坚时刻
建区四十载,蓬江正处在不进则退、慢进也退的攻坚时刻。
放眼周边,虽然蓬江也有其他县(市、区)一时难以超越的积累,但自身也难免存在短板,包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、产业结构有待优化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不足等。
从外部环境看,蓬江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,产业形态急剧转型、宏观经济持续承压、欧美贸易保护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,传统的“三驾马车”驱动经济模式难以为继。
当前,广东正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是提纲挈领、纲举目张的抓手,涉及县、镇、村三级方方面面。立足建区40年的新起点,蓬江区提出要聚焦“百千万工程”加力提速,一体推进强县促镇带村,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进步与繁荣。
例如,加快镇、村发展,“一镇一策”做大做强百亿经济强镇;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,发挥杜阮凉瓜、五洞牛肉等“一村一品”带动效应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;集中力量培育更多典型镇村,共同创造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;扮靓城市颜值,抓好绿美生态建设,加快美丽圩镇、美丽乡村建设,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好历史记忆,努力实现处处见绿、步步成景……
当前,深中通道、黄茅海跨海通道催生的“大桥经济”方兴未艾,珠江两岸各大城市百舸争流。蓬江提出要与时俱进抢抓“大桥经济”重大历史机遇,加快提质打造大型产业集聚区蓬江片区、滨江新区、科技创新、文商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平台,将“大桥经济”带来的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。
同时,蓬江还将强化软硬联通,进一步完善连接中山、深圳等地的高快速路网,抓好蓬江形象宣传,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;深化营商环境改革,提高政府服务效率,让客商放心投资、安心落户;加强产业招商、科创合作,聚焦“3+2”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,打造新增长引擎,加强未来产业谋划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惟其艰难,才更显勇毅;惟其笃行,才弥足珍贵。奋斗赋予时间意义,主动扛起中心城区担当,展现中心城区作为,蓬江正昂首阔步迈向下一个四十年,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活力新城,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作出蓬江新的更大贡献。
相关
民生温度绘就幸福底色
近20年来,蓬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5倍
西江碧道蓬江段是江门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。
蓬江建区40年以来,历届区委、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推动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,一系列百姓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大幅提升。
40年来,蓬江教育、医疗、卫生、社会保障、养老托幼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,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强区、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、全国养老助残工作示范区、国家健康促进区、全国民政先进区等荣誉称号,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环境最好县(区)之一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9538元增长至2023年的58648元,增长超5倍。
建区初期,蓬江区共有环市、外海、潮连3所卫生院。1985年,教育部门对贫困户子女入学实行半免或全免学费政策。1991年,蓬江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。1992年,“五保”户每人每月最高补贴210元。1997年起,全区开始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。
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,一头连着人民群众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蓬江区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,每年均实施十大民生实事,居民收入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。
教育更加优质均衡。目前,蓬江区共有公办学校70所、民办学校10所,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60.58%(含市直),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4.41%(含市直)。全区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49个,累计获评省级名师(名校长)工作室10个,均居全市首位。2023年,全区新增3所幼儿园为江门市规范化幼儿园、4所学校为江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,新增学位1020个;新建江门市华侨中学新校区,增加寄宿制公办学位1800个;建成江门实验中学高中部,新增高中学位1200个,着力解决高中学位供需矛盾。
近年来,蓬江区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。图为紫茶小学丰雅校区。
社会保障更趋完善。目前,蓬江区长者饭堂已实现镇(街)全覆盖,并建成环市街道江侨社区“嵌入式”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站点。杜阮镇颐养院达到省级养老机构三星级标准,荷塘镇颐养院完成“公建民营”社会化改革;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家库,全覆盖成立镇(街)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,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转载 | 蓬江发布
编辑 | 蓬江发布编辑部
来源 | 南方+ (记者/董有逸 郑琦)、图片/区委宣传部